LGD研究:或将开辟银行风险管理新途径
LGD,即违约损失率,是国际银行业监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与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状况和提升途径究竟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深化LGD即违约损失率的研究,将开辟出一条提升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新途径。”这是日前参加“东和中科LGD联合实验室2009年度学术研讨会”的专家们得出的一种共识。
LGD:中国银行业急需的关键“参数”
LGD,其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Ⅱ)内部评级法所用到的三大核心参数之一。作为国际银行监管的通用标准,BASELⅡ风险计量的核心是内部评级法,而内部评级法有三大核心参数,即EAD(违约暴露)、PD(贷款违约率)、LGD(违约损失率),在BASELⅡ三大支柱中均涉及到这三个参数的计量问题。
而中国银行业在这几个核心参数方面的现状是严重缺失。在分析其原因时,北京东方中和数据咨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东和中科LGD联合实验室主任王东浩介绍说,一是我国银行业在信贷数据积累方面起步较晚,二是2006年之前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不良贷款剥离和商业化出售,LGD建模数据严重缺失。由此导致PD、LGD的模型估算产生很大的偏差,监管部门很难掌握或发布我国银行业LGD的真实标准。
按照中国银监会创新部主任李伏安在此次研讨会上的表示,我国大银行2012年要全部执行巴塞尔新协议。而要实行BASELⅡ,就必须掌握我国银行业LGD的真实标准,并做好实施该协议的各项相关准备工作。
由此可见,“找到”和掌握我国银行业的真实可靠的LGD,并建立科学的LGD模型,就成为我国银行业实施BASELⅡ的关键前提和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
增强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新途径
怎样“找到”我国银行业真实的LGD?这其实是当前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中国金融体系增强风险管理水平和保障安全稳定的一大关键。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完善,国际上形成了巴塞尔新协议(BASELⅡ),切实执行这一标准,是保障银行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即使已开始实行这一标准的某些发达国家银行业,在此轮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亦损失惨重。这表明,BASELⅡ还有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必要。
而当前中国银行业还没有实行BASELⅡ,还没有与国际先进银行业在监管标准上趋于一致,这表明中国银行业还够不上真正的“国际先进一流银行”,尽管在总市值、总资产等指标上已有几家大行排在世界前10大银行之列。
实际情况是,目前中国银行业使用的是在过去建立的一些传统方法(如执行过“一逾两呆”和“五级分类”标准)和巴塞尔新协议一些好的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选定的方法。
正如李伏安所说:“国际上说中国实施的既不是巴塞尔1.0,也不是2.0,而是1.5或1.8。”中国选择了巴塞尔新协议中市场约束和政府监管两大支柱,加强原始贷款人和五级分类的认定方法,运用新协议中关于市场风险的一些统计方法,没有简单地用违约概率和违约概率的典型损失率来直接做标准。
显然,为了中国银行业的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监管标准,至少达到BASELⅡ的标准,甚至应当超越这一标准。
我国银行业的真实LGD在哪里?在很大程度上就在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受和处理过的约1.4万亿元及最近两年市场化收购几千亿元的不良资产的几万个数据当中。
中国改革开放30年,80%左右的不良贷款集中到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这部分贷款损失率的计算及相关数据分析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于过去30年不良贷款的状况、损失率、违约率,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数据肯定是有代表性的。
“现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80%至90%的不良贷款已经处理,但数据没有很好地整理和分析清楚。这些不良贷款究竟值多少钱,卖了多少钱,所反映的各个行业、阶段、企业、地区的违约率、损失率是多少,这些数据没有。”李伏安说。
据李伏安介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表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性数据的抢救任务,指的就是要对不良资产处置、回收情况的数据进行分析。
为了对非常重要的不良资产数据实施“抢救任务”,2005年11月东方资产公司控股成立了东和数据公司,并于2006年8月由东和数据公司和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研究院创设了东和中科LGD联合实验室。东和数据公司从2006年至2008年建立和完善了信贷不良资产数据库LossMetricsTM数据库,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信息最全的跨行违约贷款损失数据库,并于前不久获得了2009中国国际金融展“金融业务创新奖”。
LGD联合实验室目前正在致力开展的深化LGD研究工作,其一大主攻方向就是“找到”中国银行业真实的LGD,并以此为基础建立LGD数据模型和相应的监管标准,推动中国银行业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一年多来,其在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中国不良贷款LGD研究、建模及应用领域取得了多项开创性的成果。
在李伏安看来,如果LGD联合实验室把这套数据做好了,就可以推广到其他资产管理公司以及银行没有剥离和上市后新产生的贷款,可以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贷款违约率和损失率,给出有中国特点的回答,给出有中国特点的规范,这个意义非常长远,对国际也将产生重要贡献。
目前国际上实施的有关估算方法主要是成熟国家在成熟经济中所建立的,没有在转型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不良贷款数据,东方资产公司在不良贷款数据分析上的实践,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世界经济多元结构当中的不良资产状况,对巴塞尔协议标准的制订和修改,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LGD研究与信用评级搭桥:具有何种国家战略意义?
“惠誉对中国银行业的评级为D级,这代表了中国银行机构在世界上的筹资成本”;“中国经济的规模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金融业在世界上有多少话语权,有多大的定价权?”东方资产公司总裁助理陈建雄向记者这样表示。
当前,国际金融界“最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是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大公司,它们在国际信用评级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牢牢掌握了世界金融业信用评级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体在国际市场上发债所需要的信用评级大都由它们做出。
国内有识之士认为,不改变这种格局,中国金融业难以摆脱被动竞争的处境,中国金融机构难以实施成功的、有效的“走出去”战略,并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付出高昂的成本和代价。
业内人士注意到,中国金融业在这方面已迈出可喜的一步。近几年来,东方资产公司在实施AMC战略转型和市场化发展战略的进程中,收购并重组了两家信用评估公司,即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和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一跃成为国有控股的信用评估机构,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民族信用评级行业崛起的希望。
难能可贵的是,在东方资产公司这家具有国有控股金融服务集团公司架构旗下,已成功搭建起LGD研究与信用评级互动的桥梁——东和数据公司、东和中科LGD联合实验室将与东方金诚国际、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联手,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协同运作,将大大加快中国特色的LGD研究工作和中国民族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
正如东方资产公司总裁梅兴保所强调的:“加强LGD研究与信用评级之间的合作,将为LGD数据库在量化和预测不同信用级别企业的违约损失,提高评级模型精确度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在技术上缩小与国际著名评级公司的差距,东和数据公司要以强大的数据和研发优势在东方评级发展中发挥重大的协同作用。”
业内人士期待着:在各方理解和大力支持下,中国特色的LGD深化研究将尽快“找到”真实的中国LGD标准,建立起科学有效、经得住实践检验的中国LGD模型,加快推动中国民族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并由此为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卓尚进
来源:金融时报